「發現」,是我們要先發出一種能力或需求,然後那一端才會回應、顯現出來。
假設眼前有一個東西跟自己的膝蓋一樣高,水平的展開且具支撐力,它就杵在那。
這時,若你剛好走了一段路覺得腳酸,你發出了「想找東西坐一下」的需求,那「這個東西」就會顯現出它具備椅子的功能。
「唯有發出了自己的能力或需求,那一端才會回應、顯現出來。」
法國藝術家羅丹曾說:「這世界並不缺少美,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。」
萬事萬物就杵在那,端看你是否發出「美的審視能力」,事物才會對應顯現出它「美的一面」。
這是為何古人說:「萬物靜觀皆自得。」
這牽涉到「生態位」這個話題,也就是人類、昆蟲或動物是怎麼生存的?
(本篇內容題材取自吳伯凡老師認知方法論)
在一個森林裡,白天小鳥要覓食,牠就會用自己的眼睛,尋找蟲子;小鳥發出了「覓食的需求」,那蟲子就會被看見,食物就會出現。
但到了晚上,小鳥視力不好,看不太見了,於是休息不覓食。
但這時蝙蝠出現了,蝙蝠視力不好,但可以透過超音波讓自己在黑暗中也可以覓食。
蝙蝠找到了屬於自己的「生態位」。
牠視力不好,若要在白天跟小鳥搶蟲子,很可能會被餓死,但若牠晚上才行動,那可以補食到也同樣是在晚上才出沒的蚊子等等。
小鳥視力好,在白天吃蟲。
蝙蝠有超音波,在晚上吃蚊子。
這是牠們的生態位。且彼此活得好好的。
我們人類也都有自己的生態位。
在家裡、在職場、在社會…
我們發出了自己在那個生態的「需求或能力」,那一端就會給予回應並顯現。
交易也是一樣道理。
主力外資看似很凶狠,但他們在自己的生態位也是很競爭。
小資散戶看似跟主力外資資源權力不對等?
但其實也有可以賴以生存的「生態位」,端看自己有沒有發、現。
「發」,發出能力或需求。
而後那一端才會「現」,才會回應。
當初我在開發通道策略跟S6的時候,並不是我「發明」了這種策略型態,而是「他本來就在那」,當我「發出了需求」,他就展現出來給我看了。
最近,我也才「發現」原來很多漲(跌)停的股票就都杵在那,獲利機會就好端端在那邊,只是我(們)過去不曾對他「發出自己的開發能力」,或者「沒有發出想要買漲停賣跌停的需求」,因此他就沒有向我們展示、沒有告訴我們他就在那邊。
巴菲特的戰友查理蒙格曾說:「想擁有一樣東西的最好方法,就是讓自己配得上他。」
EGO我覺得這些都是相通的道理。
當你想買到波段飆股,就要讓自己擁有發現波段飆股的能力,並且向市場發出你要這類標的的需求,市場自然會展現給你看。
倘若「不具備能力」,又「沒發出需求」,市場自然「不會展現給你看」。
【今日學習 | 獲利的哲學 | 】
1.讓自己具備發現好股票的技術能力。
2.向市場發出明確具體的需求。(譬如,波段飆股)
3.市場就會回應展現,告訴你波段飆股長怎樣。
4.照那樣的長相,選股買賣、賺多賠少。
作者:Ego 葉韋辰
點石教育學院 主講師、前二線二星警官、《100張圖學會 順勢交易抱住飆股》作者
我們是點石教育學院,致力於「風控教育」,將點石教育理念與風控精神,持續推廣給市場投資者。
加入我們的學習社群:打造你的交易系統 https://lihi1.com/wQLIp/wp/